公益创投对社会组织吸引力强
本次调查的样本选择方式并非基于全广州市社会组织的随机抽样,但它仍可代表部分较活跃的社会组织对于此次公益创投的评价及建议。有48.24%(41个)的受调查机构表示“一定还会参加下一次创投”,45.88%(39个)的组织表示会“看情况”,仅有3.53%(3个)表示“不会参加”,足见公益创投对于社会组织的吸引力。
南方日报记者 赵新星
实习生 蔡青 通讯员 吴丽岚
建议一:资金量再大一些
据了解,此次公益创投活动共投入1500万元资金,每个入选项目将获得3万—30万元的资助。通过审核的100个项目中,有8个项目获得了30万元的最高资助金额,其他37个项目获得的资助则在10万元以下。
在问卷调查结果中,88.64%(39个样本)的社会组织提到“项目开展需要资金”是申报此次公益创投的主要原因之一。此次公益创投共征集到238个申报项目,申请资助资金和社会配套资金双双超过5000万元,但多个项目、多个社会组织分摊下来,有不少机构觉得能申请到的数额还是有些不够。
有人士建议,公益创投所投入的资金可以实行比例机制,即根据财政预算中民生支出部分的百分比投入资金。每一次公益创投可以制定一个主题,针对某一类服务对象开展,让资金的使用更加集中。
建议二:参选门槛放宽些
在参与此次调查的机构当中,约有一半并未参选此次公益创投,其中有34.15%(14个样本)的组织表示是由于“申请条件不符”。据《广州市社会组织公益创投项目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创投主体必须在本市各级民政部门登记注册,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因此,未注册的社会组织都被拒在了门外。有部分参与调查的人士建议,应该给没有注册的社会组织和草根机构等更多的机会。
在此次公益创投的项目类别设置方面,也有参与调查的人士提出“规定的项目范围太狭隘”的问题。据了解,《办法》中指定的公益创投项目资助范围主要包括为老服务类、助残服务类、青少年服务类、救助帮困类和其他公益类五大类。调查显示,在未申报参选此次公益创投的社会组织中,有29.27%(12个)的社会组织就是因为“没有合适的申报项目”而放弃。调查结果也显示,在参与了本次创投的受访组织的申报项目类型上,“青少年服务类”的比例最大,为34.09%(15个),“其他公益类”的比例也达到31.82%(14个),涉及志愿者团队建设、协助社区事务、城市规划、外来人口服务以及环保等主题,但入围比例较低。在调查中有人士认为,“此次创投对公益的理解还是比较狭窄,希望未来能涵盖更多元的公益领域,如志愿者教育、文化保育、环境保护等”。
建议三:评选过程透明些
公益创投的承办方是如何确定的?评委会是如何选择的?评分标准谁说了算?参与调查的人士提出的这一连串问题,反映出此次公益创投的参与者对评选过程存在的不信任。
对此,本次问卷调查专门设计了一个量表以了解受访的社会组织对本次公益创投活动中各个环节的评价,包括项目申报的设计、活动宣传、评审过程等。结果显示,整体而言受调查机构对项目申报环节的评价高于项目评审环节。对于项目评审的“评审规则”和“评审专家”的评分分别仅为0.26和0.21分,对“评审过程”的评价甚至为负分。由此可见,创投活动的评审环节相对于此前的申报、宣传环节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在调查中,有人士建议,“从立项到评审,每个环节都应该清楚透明地公示”。即使在入围项目公示之后,也应公开入围项目的评分过程和各项得分情况,同时知会落选者其落选原因,以让大家互相学习,取得进步。
【承办方回应】
下一届将投入更多资金
作为此次公益创投活动的承办方,广州市创意经济促进会社会公益部部长刘杰雄针对大家提出的建议,一一做出回应。
他解释说,毕竟是首届公益创投,所以政府投入的资金量不会太大。同时,为了效果的展现,资助的社会组织比其他的公益创投活动更多。很多公益创投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只资助30或者50多个机构,但是此次广州市公益创投资助了100个社会组织,因此分到每个社会组织的就少了。如果此次公益创投的效果良好,下一届一定会投入更多的资金。
而对于参选的门槛,他表示,《办法》由主办方制定,有效年限是5年,因此在5年内非注册的组织可能没有机会参与。他认为这样的决定主要是考虑到风险问题:未经注册或者机构内没有3个以上的专职人员,没有办法保证项目的实施和资金的落实。
同样,此次公益活动的评选过程也完全按照《办法》严格执行,评选细则等都依照主办方的要求执行,专家从民政局的专家库中抽选,独立评分,所有的评分过程都有监督人员参与。所有参选的项目在广州公益创投服务平台上也有公示,刘杰雄表示,之后也会把入选的100个项目的实施情况、照片都放到网上,让大家放心。
来源:南方日报